國家一類資質新聞網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常德市二中“珍珠生”成長圖鑒系列報道之五:母校賦予我的精神底色,支撐我跨越山海追逐熱愛
時間:2025-06-19
來源:常德日報·常德融媒客戶端
分享到:
編者按                            

   2012年,經市外事辦、市教育局考察研究決定,常德“撿回珍珠計劃”公益助學項目由常德市第二中學承擔,全市僅此一家。自此,這所百年名校先后為500余名學子筑起成長的港灣。

    為了讓每顆“珍珠”綻放獨特華彩,常德市二中構建起立體化培育體系:骨干教師團隊以專業(yè)深耕托舉夢想,思維拓展訓練激活創(chuàng)新潛能,生本課堂重塑學習生態(tài)……這些創(chuàng)新實踐如同匠人打磨珍珠般細致入微,讓每名學子綻放獨特光芒,助力他們叩開理想學府大門,將人生夢想照進現(xiàn)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今,從青蓮樓走出的“珍珠生”們,已在各自的行業(yè)、專業(yè)領域綻放異彩。本專欄通過這些“珍珠生”的講述,帶您走近這些成長故事,觸摸教育最動人的模樣。


母校賦予我的精神底色,支撐我跨越山海追逐熱愛
——常德市二中2020屆“珍珠生”彭俊杰

人物檔案:彭俊杰,常德市第二中學2020屆高中畢業(yè)生,本科畢業(yè)于國防科技大學自動化專業(yè),現(xiàn)在國防科技大學讀研。

我是常德市第二中學2020屆高中畢業(yè)生彭俊杰,本科畢業(yè)于國防科技大學自動化專業(yè),現(xiàn)繼續(xù)在國防科技大學讀研。此刻的我正坐在國防科技大學實驗室里寫下這些文字,窗外的梧桐樹影與記憶中文昌樓前的大香樟樹悄然重疊。從沅水河畔到湘江之濱,從青澀少年到“985”的研究生,回望來時路,常德市二中賦予我的精神底色始終是支撐我跨越山海追逐熱愛的力量之源。

我與常德市二中的緣分,是初中高中六年的時光都在此書寫。在這兒我度過了青春期,跨過了成人禮,成長為一個健全獨立的人。在高中珍珠班的三年,最難忘的是那些將教育視為生命燈火的師長。記得高三沖刺時,班主任徐麗老師每天清晨六點半準時出現(xiàn)在教室門口,監(jiān)督著我們的早讀;語文劉琴老師在每篇作文批注里寫著有關自己人生經歷的批語,讓我懂得文字不僅是分數更是和生命的對話;物理鄭剛老師用深夜辦公室的燈光教會我——真理的探索永遠需要多堅持一刻的勇氣;英語滕雯老師每一個單詞每一次過關的負責對待,讓我感受到對學習的嚴謹;數學田學權老師孜孜不倦地為我們答疑;生物王建民老師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講解……他們用“陪伴者”而非“說教者”的姿態(tài),讓我在高考重壓下依然葆有對知識純粹的熱愛,這份熱愛最終化作報考國防科大的志愿書上工整的筆跡。

母校“為時養(yǎng)器”的校訓,在時光的沉淀中愈發(fā)顯現(xiàn)出深遠的意蘊。還記得在高一藝術節(jié)閉幕式上我們班集體著漢服演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運動會上我在大家的鼓勵下拿到三級跳冠軍,我們班打破學校男子4x100接力賽記錄;我在參加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時的興奮與激動……常德市二中將我們每個人都托舉得很高,讓我們敢做夢、敢追夢。二中給予我的不僅是知識階梯,更塑造了“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意識與“眾人拾薪”的團隊精神——這正是當代軍校學子最珍貴的品格底蘊。

乾明寺的鐘聲永遠在記憶深處回響,提醒著那個曾在孤峰塔下奔跑的少年:無論攀登怎樣的高峰,腳下永遠是二中夯實的道德地基。這是二中栽種的求知火種在強軍路上綻放的星芒,是沅水岸邊啟航的小船終成戰(zhàn)艦的成長敘事。

常德日報記者 楊鑫 整理

編輯:辜霞